城市“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碳排放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特点,构建覆盖地区人口组成、能源生产结构、终端消费量、重点行业、规模及以上企业碳排放、用户碳足迹、碳交易和碳吸收等综合维度的智能监测管理平台。平台充分发挥数据驱动优势,搭建“碳中和”远景规划分析模型,从能源侧、企业侧、用户侧、管理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现途径,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优化重点行业生产用能结构,加快去碳化进度,促进“碳中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1.“碳中和”监测和智能分析模块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集成区域污染源在线监测、碳通量监测、卫星遥感监测、激光雷达监测、传感器监测、无人机监测等自动监测数据,结合碳核查人工计算数据,实时展示区域大范围内各环境要素的碳排放和碳吸收态势分布,分析碳排放和碳吸收热点区域。
2.碳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系统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确定重点企业,实施碳核查。历史年(2016-2020年)企业能源(碳排放)精准核算的基础上,划定城市重点企业名单,明确碳(能源)数据上报企业,核查碳排放量,实现企业端填报、政府端核查,定期更新的动态碳排放清单管理。
3.碳达峰预测分析模块
运用STIRPAT模型对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达峰进行情景预测,分析产业结构、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因素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影响,分情景解析碳达峰目标-差距实时情况,预测对于区域不同环境要素的碳排放和碳吸收情况,实现挂图作战,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视角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
4.碳核算平台模块
进行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和去碳潜力分析,确定碳交易量、碳定价等相关内容,从能源结构组成、产量趋势、消费量变化等维度,综合能源的行业、类型、时间、区域等多个视角构建碳分布分析视图,实现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的城市碳量核算。结合清洁能源可替代技术信息,对清洁能源消耗数据、非化石能源能耗数据、人口碳足迹、节能减排政策、节能意识和森林覆盖情况等进行关联分析和相关性挖掘,挖掘影响碳减排的关键因素,实现地区整体碳生产、消耗、可替代资源、减碳渠道等综合维度统计核算。
5.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模块
利用卫星遥感实现大面积范围内的生态状况反演,计算生态湿地、林地、草地、海洋等吸收碳区域的面积情况及变化趋势,综合计算生态区域建设对于降碳的效果。应用集成监测数据、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根据中国环境空气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的污染减排与降碳协同计算方法,核算O3、VOCs的排放与控制对于降碳效果的正面与负面关系。
6.“碳中和”可视化调度指挥
通过智能监测等渠道监测“碳中和”实施成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地区多维指标情况,通过智能化手段模拟碳中和场景,构建碳中和、碳减排专题应用场景,并对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指标和数据进行预测和未来动态模拟,对相关的单位、部门和领域进行调度指挥和优化调整,确保碳中和目标的达成。